砂带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砂带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目前设计新锐榜访谈1

发布时间:2021-07-21 06:24:09 阅读: 来源:砂带厂家

《设计新锐榜》访谈

韩:二位好!终于能把二位逮住聊聊了。

蒋:这也是我们很乐意的一件事。

韩:说实话,以前我对蒋华了解更多一些,这次原本没有邀请潘沁,后来请教王序老师,他说两位都很好,值得他推荐。于是我就找了一些潘沁的设计作品来看,果然很好,而且二位共同工作,设计观点有很多相通之处,所以才把二位一起请来。

潘:有机会沟通未尝不是件好事,你说我们二人的设计观点有许多相通之处也应该没有错。

韩:能否具体谈一谈。

蒋:如我们认为设计的概念应要单纯,简洁直接是最有效的方式。这里,单纯并不意味着形态上的简单,而形态上的复杂同样也并不一定意味着不单纯,许多形态上非常这其中既有用户实验机选型人员的不专业缘由复杂的图像,如果它的概念够单纯,那他也始终是单纯的表达。就象瑞士的Ralph Schraivogel,用手工创造了最令人眩晕的最时髦的复杂图像海报,在他作品里,我们却看到的是他的严谨、单纯和简洁概念,设计应以一种清晰的概念传达与影响人们。象这样的观点,都来自我们日常的探讨。我们在工作之余有许多关于设计与艺术方面的对谈与交流,几乎在每天晚上,我们都会放下一天的工作,心情非常放松地谈论我们感兴趣的一切,我们的许多观念与创作都是这样形成,同时也会有不少对谈中进行合作的作品。这样的工作方式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是发掘其他稀土金属矿的低级产物

潘:对,这种互动很重要,两个人的智慧加在一起总比一个人的强。我例如和蒋华各自负责各自的项目,在某些项目上也进行合作,带来许多观念上的碰撞,在风格上相互影响。我戏言我们是“左与右”。

韩:其实这一点我是有体会的,经常和设计圈的朋友一起聊聊,会聊出很多东西来,而且有时能明显地感受到这种探讨带来的进步。其实所有的设计师都需要这种交流与研讨。

蒋:因为设计作品不仅仅是做给设计师自我欣赏的,而是涉及到其他很多方面,比如涉及到最本质的传达与沟通,涉及到基本原则和技巧,涉及到客户与受众,因为设计本身是一种商业行为,它需要设计师与其他人之间的交流。

韩:你们这种友谊弥足珍贵。设计师大都喜欢独处,且都自负自得,不知道你们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蒋:其实最早我们并不是在一起工作,虽然俩人同在一个学校,但来往较少。我是96年到宁波大学任教,其后的两年比较消沉,和大家的交流也比较少,98年到上海参加上海平面设计师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触动很大,看到他们在设计上取得的成绩,觉得自己在荒废自己喜爱的设计,于是就和潘沁联络——

潘:经过几番周折,联合宁波其他平面设计同仁,于1998年成立了宁波平面设计师协会,并先后举办了多次平面设计展览。

韩:你们是因设计而结缘,真是可喜可贺。

蒋:我们在这样的互动工作中,在设计观点上渐渐取得惊人的一致,潘沁最喜欢的设计师一般也是我最喜欢的设计师,比如Ralph Schraivogel、James Victore、Uwe Loesch、Niklaus Troxler、Alan Flecher等等,还有王序先生,他的作品对我们俩影响非常大。记得在98年的秋天,我们为协会的事去广州拜访王序先生,他送我们每人一些他的海报,《NO.13》便是其中的一张,我和潘沁都很喜欢,而且我们发现相互之间拥有对那张海报完全一致的评价,王序先生的《NO.13》一直是我们最珍爱的收藏之一。

潘:他的概念的介入准确而绝妙,表现独特而恰当,同时在后期制作(如材料的选择,印刷的工艺等)尤为用心。

蒋:这种惊人的一致观点还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对大师的学习以及对设计史的研究,我们认为这不是一个简单口号,我们认为设计师的一生应是不断学习的一生,其中之一便是对设计史的不断学习。

韩:这种作法倒是较少,大家似乎都热衷对某一些风格或技巧的学习,而很少像你们这样去钻研设计史,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潘:当前众多设计精英们,他们思想进步,勇破传统,他们的设计观点及新锐的设计作品也频频在众多媒体出现,短暂的刺激过后,你便会感到莫名的悲哀,因为你已经发现他们太多的问题,比如对平面设计的信息传达,概念的介入,图形与字体的处理等问题。

蒋:发现问题是我们的方法之一。而这些问题、这些毛病归根结底是对图形或字体认识的缺乏,比如大家认为瑞士风格太呆板等,但真正的瑞士风格、耶鲁学派的精髓是什么却不甚了解,经典的风格有其价值,如果不了解,又谈何打破?记得王序先生的《平面设计师之设计历程》丛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为了向前,你必须回顾历史!”(Art Chantry 全安德)。我大学毕业以后在院校工作,发现我们的设计教育对于西方设计了解的空洞与浅薄。东方的民族,无论日本还是中国,对西方的设计观念的认识、学习与继承都远远不够,对于中国每一个80年代成长起来的设计师来说,学习西方这样的活动非常必要,例如,多少人系统了解国际风格、了解西方的字体处理、技术?我们在这上面有太多的工作需要做。至少就目前来说,学习国际化设计或传播西方设计观念是我们绝对必须做的事,民族化或本土化是个非常模糊的概念,没有了解西方现代设计,没有对本土艺术的深入学习,又如何做到本土化?

韩:可以说学习使设计师成熟,那么你们是如何做的呢?

潘:我们经常就一些经典的设计作品进行探讨,比如Alan Flecher的《D AD成立21周年纪念海报》这幅作品,我们就许多问题进行探讨。这是Alan Flecher的名作,它的文字与图形的处理,都有它的独到之处。海报中这么粗壮的人物图形与纤细的字体大胆地组合在一起,他在突出人物图形的同时,也同时把重要的主题文字处理得如此恰当,字体与人物的轮廓线达到了高度的和谐,另外文字与图形的对位也十分讲究,体现出大师对设计的严谨。

韩:你们的确很用心,出差在外路上还随手带着大师的集子,认真研究,我很佩服。

潘:人往往很难看到自己作品中的阴暗面,总会为自己取得的一点小的成绩而沾沾自喜,而身边的人看得会清楚一些。而且这种感觉有一种阶段性,你可能也会有这种感觉,有时一段时间你会觉得自己的作品很好,自我感觉极佳,实际上你的感觉已经麻木,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状态,我们俩最大的好处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可以相互提醒.

蒋:倆人的探讨毕竟太狭窄预计到2025年,所以也经常出来和外面的设计师朋友进行一些交流。每次外出,回去时都会有很多收获,再看自己的作品会发现一大堆的问题,发现问题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种交流尤其对一些资讯不是很发达的国家的设计师来说尤为重要。

韩:可以看出,你们在一起是非常默契的,我觉得你们俩这个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你们的设计成长的过程,能否谈谈你们的设计成长历程。

蒋:我是比较晚到宁波,大概是96年,之前我在无锡轻工大学上学,当时,有一个来自德国卡塞尔艺术大学平面设计系的G.马蒂亚斯教授,他给我们上了一个月的招贴海报设计课程,他给我们带来的不但有德国海报设计课程的观念,还有一个月内每天播放的3000多张幻灯片,在一个月时间内,我认识了从五角设计、图钉工作室到波兰学派、瑞士学派、纽约学派等诸多的西方设计风格与观念!他后来把这些幻灯片分送给我们每一个同学,这些幻灯片其实是一部设计史,内容是从德国的包豪斯开始甚至更早的逐渐建立绿色设计产品的市场监督机制法国早期海报开始,一直到最新的欧洲设计师的作品,对我影响很大,之后见到这些作品,知其来龙去脉,更加深印象。另一次是做毕业设计,我们三人小组做的是公共海报设计课题,主题是香港回归,共十八张,其中有那幅“双喜”,最后丝印刷,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长达三、四个月的画草图与思考各控制之间可自行切换,我们想了很多构思,最后没有完全印出来。

韩:这张海报好象还为你拿了奖项。

蒋:这张作品对我的意义不是奖项,而是因此而来的一些感受:一个主题可以有很多深入的想法与构思,以及多种的表现方法。后来是97年宁波平面设计师协会的筹备,筹备过程中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宁波设计师的南下,到广州深圳亲眼目睹当地的设计师工作情况,参观了广州王序设计有限公

包臀装上阵不拼上围也能秀女人味
双鱼座女生的婚后变形记
错乱的思绪